林帆在上网时,看到一篇“今年即将披露的半年报中,业绩预增幅度最大公司一览”,起了兴趣,点开来仔细浏览了一遍。对于衡量公司业绩的最基本指标每股收益(Earnings Per Share,简称EPS),通过最近的学习他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。林帆知道如果公司的业绩超出了市场的普遍预期,或者是出现大幅度的同比增长,往
往就是股价上升的催化剂。于是他对李芸说:“咱们买的基金里边,前十大重仓股好像一个这上面的都没有啊,如果重仓这些股票,会不会收益更好?”李芸说:“应该不会吧,人家基金经理有多年的投资经验,如果这种信息真的能帮助取得超额收益,人家早就用了。业绩增长肯定是好事,但恐怕也并不是这么简单啊。”
林帆觉得李芸说得确实有道理,于是找来前一年同一时期业绩增长最多公司的名单,再对照公布业绩后股价的表现,发现很多品种虽然在好消息刚刚公布之时有不错的涨幅,但一旦将投资周期拉长,却并不能显示出什么优势。但也有些公司的股票确实在较长的时间内(如一年)取得了很好的收益。
经过一番仔细研究,林帆发现看似简单的EPS,确实藏有很多奥妙。就拿业绩预增来说,原因各不相同:有的是因为公司产品处于景气周期,价格持续上涨;有的是因为管理水平改善,或是推出了受欢迎的新品,提升了盈利能力;有的是因为出售持有的股权,获得一次性的投资收益;有的是因为基期基数很低,本期略有盈利看上去却就有很好的增长……通常,前两种预增带来的回报普遍较好且有持续性,后两种则多半只是给市场提供一个炒作的理由。另外,就业绩稳定性而言,像医药、必须消费品类公司由于受到经济周期较小,业绩通常是呈现稳定小幅增长;而像有色金属、钢铁强周期性行业的公司,业绩波动则相当大。就股价来说,前者的波动也比后者要小不少。
评论